延安,這塊飽含深情的熱土——我司黨支部赴延安培訓感悟

尚未踏入延安這篇革命熱土之前,從來都不知道“共産黨員”是如此沉重又有深意的幾個字,也不曾理解延安十三年的曆史意義,正是這次培訓學習,讓我深刻的認識到了人民群衆的力量,真正讀懂了什麼叫人民群衆是共産黨安身立命之本。 



       2017年4月23-28日,深圳中航信息科技産業股份有限公司黨支部幹部赴陝西延安大學參加了為期6天的集中學習,追尋革命先烈足迹,重溫黨的光榮曆史,再次接受延安精神的洗禮。 


       培訓之始,非公經濟黨委的鄭書記就對我們這一批學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本着用心學的态度,對于本次培訓内容一定要入眼、入耳、入心、入腦,務必要做到認真思考,嚴守紀律。延安大學澤東幹部學院還為我們培訓班指派了專職班主任馮老師,全面負責我們日常的培訓工作,經過一番開學儀式,我們以澤東幹部學院的王志王教授的《黨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揭開了本次培訓的序幕。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我黨自1921年7月23日建黨以來,一路艱苦卓絕,開拓創新,直至今日,以其絕對的領導者姿态帶領我國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南陳北李的奠基夯實了我黨發展的基礎。王教授在這裡講述了陳獨秀踏上革命道路的過程,早年的陳獨秀還在政府任職期間月薪300大洋,但面對當時的曆史環境和革命發展的需求,他仍是辭去工作,毅然踏上革命道路,隻因心中那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試問今時今日能有幾人能拿出這份魄力。 

       ·中國革命的聖地 

       課上王教授深入的為學員們解讀了延安的重要地位。延安是秦後曆朝之邊陲軍事重鎮,素有“秦地之鎖鑰,塞北之咽喉”之稱。“孤城晚眺四茫茫,白骨青鄰舊戰場”,濃縮了這個邊陲重鎮的漫漫曆史。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兵家必争之地。自打我黨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治思想,在1931年前後我黨主要的任務就是打軍閥。在當時的情境下,中日矛盾已逐步上升為主要矛盾,但國民黨由最初的消極抗日逐步顯現出反對抗日,當時我黨提出要集結一切力量一緻抗外,全國愛國青年得知這一消息後紛紛奔赴延安投身抗日,也就出現了國民黨在沿途設下重重關卡阻攔的現象。“打斷骨頭還有筋,扒了皮肉還有心,隻要還有一口氣,爬也爬到延安城。”這是當年一批上海青年為了抗日救亡,曆經千辛萬苦,輾轉萬餘裡,跋涉13個月來到延安時寫下的詩句。延安是個不起眼的地方,卻又是個了不起的地方。這是黨中央、毛主席指揮抗戰的中心,是抗戰勝利的希望,是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的聖地。 



       ·黨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 

       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是指從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到達陝北吳起鎮算起,到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東渡黃河、離開陝北進入華北為止,大約十三年的時間。在這十三年裡,中共中央領導全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争,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在這十三年中,中國共産黨确立了領導核心,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形成了成熟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 


       黨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共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1935年10月19~1937年1月13日,落腳陝北;1937年1月13日~1947年3月18日,延安歲月;1947年3月18日~1948年3月23日,轉戰陝北。這三個階段實際共計12年5個月零4天,史稱中國共産黨的延安時期。包括土地革命戰争後期和整個抗日戰争時期以及解放戰争前期,占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28年的幾乎一半時間。 


       延安十三年的奮鬥史涵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各個方面豐富的成功實踐,是中國共産黨朝氣蓬勃、大有作為的“黃金時期”,其理論和實踐的原創性和啟示性都很強,是一部中國共産黨人治黨治國治軍的“資治通鑒”。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我們要學習借鑒延安整風運動的經驗,用整風精神來嚴格黨内生活,用整風精神來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黨在延安的十三年中開展的意義重大的整風運動,最根本的出發點,是為了統一黨内思想,改變知識分子認識混亂的局面,借着皖南事變的影響,在黨内開展的三風整頓(學風、黨風、文風)工作,蔣介石對于延安整風運動作出的評價是:“整風運動使一般幹部養成了注重客觀、實事求是的精神。” 


       1981年6月中央作出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簡明地将群衆路線概括為“一切為了群衆,一切依靠群衆,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前兩句是群衆觀點,後兩句是工作方法,群衆觀點是更基礎更根本的東西。 


       中國共産黨的群衆觀點,是其天生具有的,是其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必然觀點,來源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人民群衆創造曆史的理論。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共産黨就是為共産主義理想而奮鬥的黨,而共産主義就是在生産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生産力得以高度發展實現了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實現了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的自由聯合體。從我們黨的名稱上可以看出,我們的黨就是為人民的全面自由的發展而奮鬥,是為人民的利益而奮鬥的黨,這就是群衆觀點最集中的體現。 


       抗日戰争時期對群衆路線的第二個重要闡釋是劉少奇在1945年黨的七大所作的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在這個報告中,劉少奇對群衆路線的内容作了全面的說明,并把它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群衆觀點,二是群衆路線的領導方法。換言之,在肯定“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這一領導方法的同時,增加了群衆觀點的表述,并将其作為領導方法的前提。在《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劉少奇對群衆觀點作了明确的概括:“一切為了人民群衆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衆負責的觀點,相信群衆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群衆學習的觀點,這一切就是我們的群衆觀點,就是人民群衆的先進部隊對人民群衆的觀點。” 


       “一個幹部的腐敗,是個人問題;大多幹部腐敗,是制度問題;整個社會腐敗,則是一種文化問題。我們現在的我社會的确需要從文化上淨化。”放眼當下,延安時期的群衆路線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 

       ·隻有堅持黨的群衆路線,才能踐行為民服務的宗旨。 

       “人民,隻有人民,才是世界曆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認識到手中的權力,是“人民給的”,是人民把權利委托給能夠代表他們的利益的共産黨人。 

       ·隻有堅持黨的群衆路線,才能發揚求真務實的作風。 

       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标準,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産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個有利于”是求實務實的根本檢驗标準。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内外都對改革開放進行争論,針對所謂的“左”派、右派說,1987年7月鄧小平在接見外國客人時說過:“我讀的書并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澤東講的實事求是。我是實事求是派”;針對中國是不是社會主義,中國的改革政策是不是社會主義政策(西方的政治笑話),鄧小平提出“不管白貓黑貓逮住老鼠就是好貓”,提出“不争論”等著名判斷。 

       ·隻有堅持黨的群衆路線,才能保持清廉的政治本色

       延安時期,中共堅持群衆路線,認識到了群衆的力量之偉大,所以才“甘為民仆恥為官”、“隻見公仆不見官”的蔚然之風。 

       ·隻有堅持群衆路線,才能培育創新的理論和實踐。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那麼,創新來自于哪裡呢?當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而是從人民群衆的實踐中得出的。鄧小平就曾講:農村搞家庭聯産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鄉鎮企業也是群衆創造的,“我的功勞是把這些新事物概括起來,加以提倡。” 用毛澤東的話就是:集中起來,堅持下去。 

       ·隻有堅持黨的群衆路線,才能樹立必勝的信念。 

       必勝的信念,是黨不斷前進的重要動力。在我們黨的曆史中,中國共産黨人把它内化為不斷向上的精神動力,外化為不斷探索的實際行動。中國共産黨人必勝的信念,不是盲目樂觀,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因為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和方向,是符合人民大衆的根本利益,是建立在堅定的政治信仰和科學性統一的基礎之上。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遭遇了兩次失敗,取得兩次勝利;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遭遇了三年困難、十年“文革”,但是奠定了新中國的工業基礎,走出了改革開放、浴火重生的光明大道,這些曆史告訴我們, 群衆路線是克服一切困難的優勢和法寶。今天,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就要拒絕浮躁和脫離國情的一切極端主張,堅信我們的事業是符合曆史發展規律與代表人民大衆利益的,這樣才能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頑強奮鬥、艱苦奮鬥、不懈奮鬥,最終把我們的國家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重溫入黨誓詞,堅定理想信念 

       旭日東升,寶塔巍峨,培訓班一行踏着朝陽一路向上,雖然室外溫度隻有3度,盡管延安的春風還是略帶淩冽的氣息,心裡對黨的一腔熱情拉動我們的步伐,無論年近六旬的老書記,還是年輕氣盛的小青年,大家無一逗留,浩浩蕩蕩五十幾号人一口氣直達寶塔山頂,面對鮮紅的黨旗,大家自覺站成隊列,由福田區非公經濟組織黨委鄭書記領誓,大家的誓詞那一刻久久回蕩在寶塔山上:“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産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産主義奮鬥終身,随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回歸平凡,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在為共産主義事業做着自己的貢獻,就像我司支部書記曾說過的那樣,“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在支持我黨的事業”,革命工作不分貴賤,無論身在怎樣的崗位,做着怎樣的工作,承擔着怎樣的工作分量,都應該學習和發揚張思德精神,誰能說當初白求恩來中國幫助中國的抗日戰争是為了圖謀些什麼呢,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成他自己的事業,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是共産主義的精神,每一個中國共産黨員都要學習的精神。不可否認在我們身邊,總會有一些人對工作不負責任,拈輕怕重,一事當先,先替自己做打算,出了一點力就覺得了不起,喜歡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對于這樣的人,我們就應該實事求是的批評教育,我黨的隊伍裡決不允許有這樣的人,我黨自1921年成立到1949年宣布成立經過一番血戰拼搏,這是一個由無數名無名烈士的生命和數不勝數的大小戰役打造出來的國家,我們今天也許沒幾個人能把他們的故事都講述出來,或許也都記不清他們犧牲的地點,但是至少請将這份為開拓新中國而奉獻一切的決心發揚下去,将這份共建美好明天的理想繼續下去,活在當下,不忘初衷。 

       ·延安精神及其時代價值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産黨人,在為争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的奮鬥中,在延安時期的特殊環境下,培育弘揚的崇高革命精神和優良革命傳統。可以說,延安精神是走向共和國的精神支柱。對延安精神的解讀,要認清其主要核心精神内容是艱苦奮鬥,自力更生。詳細内容為堅定正确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堅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靈魂。放在當時的曆史環境下,也就是要堅定抗日救國信念,把延安青年的抗日愛國熱情引導到科學理論指導下的信念層面上來。要這樣明确要求,從陝公前期到抗大四期期間學員人數變化及入黨人數比例就逐步顯現出一個問題,抗戰時期吸收一起知識分子,後來的正職幹部,除老紅軍外,就是靠這批人。所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是共産黨人必須忠誠的事業。往小裡說,是黨員領導幹部平安走完人生道路的防火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發展唯一正确的道路。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發展中國,這是曆史的選擇,也是人民的選擇。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精髓。中國革命鬥争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所以毛澤東适時提出反對本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切服從統一戰線以及教條主義必須休息等,無一不在強調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在延安整風的三年我黨的收獲不僅懂得了實事求是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形成了黨的三大優良作風,确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黨從曆史和顯示的比較中深刻地認識到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性,從而為确立毛澤東思想的曆史地位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而且也澄清了曆史是非,全黨在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實現了空前的團結和統一。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一刻也不脫離人民群衆,是共産黨人區别于其他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标志。當時的黨群關系從“敬鬼神而遠之”到“人民救星”,足以說明我黨是從上到下都在執行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這樣的作風根源于黨的宗旨,集中體現在黨為争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路線、綱領、政策和黨的全部活動中。精兵簡政也好,開展大生産活動也好,都根源于徹底的唯物史觀,畢竟,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在當時的環境下實行“普遍、平等、直接、無記名”的選舉制度,厲行廉潔政治,防範腐敗侵蝕政治肌體,這樣的作風還根源于心系人民的真摯感情。 


       自力更勝,艱苦奮鬥是延安精神的特征。1939年毛澤東提出“是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于是在當時的延安就開戰了風風火火的大生産運動。到今時今日我們再來看這種精神,首先是一種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其次是一種艱苦奮鬥、奮發圖強的創業精神;第三,還是一種生氣勃勃、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态;更深刻的内涵是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擔當精神。 


       時代都是發展進步的,每個時期對于延安精神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宣揚,生活在社會主義的大背景下,我沒辦法去想象延安時期的艱苦生活是何等的不易,也沒辦法懷揣建國大業而貢獻革命事業,如果不回頭看,我可能永遠也都無法把“人民群衆的力量”從理論轉化為理解在腦海裡的意識,從學習培訓中洗禮一番過後,真的認清自己才發現其實我們都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強大,從理論上落實到行動上之後才知道。